4月13日,《黃河大合唱》首演成功,隨后傳遍全國,僅1940年就在晉察冀邊區演出百余場,1944年被譯成英文后更成為反法西斯斗爭的“東方號角”。毛澤東曾連聲稱贊,周恩來為之題詞:“為抗戰發出怒吼,為大眾譜出呼聲!”有報紙評論:“一曲大合唱,可頂十萬毛瑟槍。”
“在延安,冼星海發現了音樂的階級屬性,領悟到為什么人民的呼聲是最有力量的。”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劉妮說。
此次創作后不久,冼星海加入中國共產黨。他在日記中鄭重寫道:“我希望能改變我的思緒和人生觀,去為無產階級的音樂奮斗!”
回響:“寫到我最后的呼吸為止”
俄羅斯莫斯科,冼星海生命的最后一站。今年5月的第十四屆“莫斯科之春”音樂會上,中俄學生共同唱響《黃河頌》等歌曲。
“希望兩國年輕學子以音樂搭橋,譜寫中俄友誼新篇章。”活動策劃人左貞觀說。這位俄籍華裔作曲家同月出版了著作《冼星海在蘇聯》。
1940年,冼星海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前往莫斯科工作,后被迫滯留烏蘭巴托、阿拉木圖等地,期間堅持創作,直至1945年病逝。
2025-08-29 17:05:05
2025-08-29 16:45:30
2025-08-29 16:41:32
2025-08-29 16:50:32
2025-08-29 16:56:33
2025-08-29 16:24:28
2025-08-29 16:11:02
2025-08-29 16:26:41